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? | 少年商学院

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?

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?

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(ID:youthMBA)第765次分享,作者是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、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的南桥,本文系独家授权。

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,都能引发公众吐槽的狂欢。这也挺好,但是被押宝押中,似乎是高考出题的忌讳。估计因为这个原因,会出现一些被视为“奇葩”的考题—— 学生无法猜到,甚至看到后也无法真正读懂。

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》中爱丽丝说:“你能不能告诉我,我从这里出发,该走哪里路?”“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要去哪里。”猫说。高考能否告诉未来的考生,作文的目的是什么?如果目标不明确,怎么出题都行,反正把大批考生考得迷失方向就行——那就考他们不会的,考他们猜不到的。但是,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呢?

 

“奇葩”题目是在逼考生夸夸其谈

我能理解,如果题目有一定的范围或题库,不免会有老师、学生投机取巧,把精力放在对症下药的准备上,这种顾虑情有可原。但是我觉得作文题神神秘秘,譬如去年有考“弯道超越”的,家里没车的孩子对弯道超越的感触不比有车一族的孩子,写起来如何得心应手?今年有考“显微镜下看蝴蝶”的,对于农村地区学校配套较差的学生,同样也难“入戏”。

这类考题比较适合遇到什么话题都能夸夸其谈的扯淡高人,但是考不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真正见解甚至破解思路的人。就算高考是必要的指挥棒吧,也不能瞎指挥吧?这样下面的人琴怎么弹,鼓还怎么敲?

 

美国“高考”题目:领导者是否该听公众意见

教育的初衷是什么?考试是要考人会的,还是要考人不会的?是要把人考得越来越好,还是把人考倒?是要让学生捕风捉影地揣测,还是让人一步一个脚印,有规律可循,学得越来越好?

中国的高考是独木桥,千军万马要过,所以淘汰是必然。可是现在高校也从精英教育变成平民教育。日后淘汰的需要会慢慢下降,而通过测评让人各自发挥各自特长的需要会加强。就需要考在内容上多一些常,少一些玄秘。如果多平常的话题,甚至学生可以去准,那么老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写作方法、思方法和表达习惯

我看到“美国高考”SAT的考题,就全是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话题。例如:应该根据人的潜力还是是经验和成就去评价一个人?”“我们是否应该表达和权威人士不同的看法,哪怕有负面效果?”“人们是否应该追求眼下的享受,还是根据计划,实现未来的成功?”“领导者应该追随自己的信念,还是公众的意见?”这些题目要求学生“表达对于此问题的观点,并使用自己阅读、学习、经验或观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”

我感觉这些题目都很平常。我也通过少年商学院微信(id:youthMBA)分享过关于美国学生写作的文章。每个学生,无论背景如何,都可以表达的观点,且有个人发挥的空间。由于题目不偏,也容易增加考试的信度(reliability),亦即学生不会因为话题过于陌生,而发挥失常,因为这些题目基本上也是平时大家茶余饭后都会谈到的话题。

 

高考评分标准不妨“八股”一点

且看下图,SAT考试的作文评分比较透明,也有相关示例。示例能指导下一批学生和老师。

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?

可以看到,SAT有相关的评分标准,从中能看出要做作文到底要考什么,比如满分作文应该具有如下特征: 

对于所提出问题,能形成一个有效的,深刻的观点,能体现出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,能使用恰当的范例、论证和其他论据,证明这一观点;

布局合理,重点突出,有一致性和观点的发展;

体现出语言的熟练使用,能使用多样、准确且合适的词汇;

句式结构有合理的多元性;

没有语法、使用和标点拼写等细节上的错误。

这样的考题和标准,就能指导平日的教学。我从孩子的作文课作业上,看到老师正是依据这样的标准去训练的。比如论点和论据,他们使用比较模式化的“五段法”作文。这种类似于古代八股的高度程式化,和话题的熟悉,反倒能够辨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无得到合理训练。这是一种成就(achievement)和资质(aptitude)相结合的一种测评方法。

 

▋好的作文题目的三个特征

总而言之,我觉得好的高考作文题,应该背景中立,不让特定群体家庭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。二是话题常识,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挥。三是范围宽泛,能让学生结合自己各自不同的阅历。

不要怕考题被人押到,更需要在意的是,考题能否激发出语文教育的活力来。我希望未来的高考作文题,不要老是玩猜测出题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种游戏。让人会不会基本靠命,考得好不好基本靠碰。考试应该发出的信息是,目标明明白白,标准清清楚楚,普通人经过适当的训练,都能越来越好准地提高自己相关的技能。教育是要开启民智,让人走出愚昧混沌。这中间偶然性越大,浪费的社会成本就越高

 

发表评论